| 您好,歡迎來到重慶城鄉(xiāng)網(wǎng)! |
| 發(fā)布時間: | 2022/5/18 22:33:50 | 人氣: | 1150 |
是的,地球人都知道露營火了。
但與此同時,環(huán)保主義者也火了,發(fā)火的火。老藝術(shù)家這次也忍不住先亮觀點:不把垃圾帶走,求你別去露營了。
露營上熱搜,一半靠垃圾。
廣西其林水庫,建于20世紀(jì)50年代,四面環(huán)山、風(fēng)景秀麗,結(jié)果過了個“五一”,就大變樣——垃圾成堆、草地被燒得禿嚕皮,連牛都快找不到下腳的地方,哪個人見了,心臟不痛得嗷嗷叫?
△不允許露營的廣西水庫,卻垃圾滿地 / 微博
這座水庫占地300多畝,早年因水位下降,大片庫區(qū)變成草地,本是“水庫淹沒區(qū),險地請勿入”,更別提露營了。而警示牌也寫著:嚴禁在水庫釣魚、燒烤和亂扔垃圾。結(jié)果倒好,逼得管理處最終挖斷了道路,阻止人們前來露營。
你是詩和遠方了,留下草地獨自涼涼。
露營從來就不是“偽精致”的工具。自露營19世紀(jì)后迅速發(fā)展以來,它就承載了人類對遠方美好的想象,但卻不包括垃圾。
魔幻新聞,大半在露營
說個可怕的數(shù)據(jù),截至2022年5月5日,某紅書上與露營相關(guān)的筆記已超過58萬條。哪怕再宅的人,也能在朋友圈收獲“云露營”。人們不是在搭帳篷,就是在搭帳篷的路上,更有人形容:“公園里的露營比大學(xué)澡堂還擠。”可當(dāng)帳篷褪去,留下的是一地狼藉。
△帳篷褪去后,這片草地會剩下什么 / 微博
5月6日,廣東陽江山坪風(fēng)車山本該風(fēng)和日麗、草長鶯飛,可等攝影發(fā)燒友去到卻傻了眼:木板、墊子、紙皮箱、塑料袋齊齊在山頂凌亂,知道就是露營,不知道的還以為是逃難。幸好“天網(wǎng)恢恢,疏而不漏”,一個快遞箱暴露了露營者的電話。
不料打過去,該游客卻辯稱:“天氣突變,走得匆忙,打算5月8日天氣好再回來收拾!焙眉一,老藝術(shù)家尋思著,要是天氣突變,這些垃圾不得飛滿山頭?看來你們是要等垃圾們“離家出走”,再通山去撿,好鍛煉身體是吧。
△廣東陽江,游客在風(fēng)車山山頂留下大量垃圾 / 微博
無獨有偶,“五一”過后的湖南湘西瀘溪劉家灘也很忙——忙著燒垃圾。在網(wǎng)友發(fā)布的視頻里,只見一堆堆垃圾在風(fēng)景如畫的劉家灘焚燒,留下了禿嚕皮的草地。
看了劉家灘有多美,心就有多痛。劉家灘村,隸屬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瀘溪縣,坐落在沅水河畔,充滿湘西風(fēng)情。村民本該與高山、流水、湘西吊腳樓和土家黑豬相伴,可沒想到只有發(fā)出陣陣惡臭的垃圾與他們終日為伍。
△湖南瀘溪,露營前后對比 / 圖蟲&微博
同樣遭此待遇的,還有廣東惠州高洋尾海灘和廣西玉林樟木河灘,星星點點的垃圾布滿現(xiàn)場。對遠郊野外下手也就罷了,他們甚至連城市公園都不放過,杭州錢塘江的公園日產(chǎn)垃圾竟達到3噸,南京濱江公園的草坪因露營失火。
△他們連城市公園都不放過 / 微博
老藝術(shù)家也納悶,從哪來的這么多垃圾?一看,整明白了,現(xiàn)在時興的可是“搬家式露營”。何謂“搬家式露營”?不是帳篷一支、野餐布一擺就完事,而是在大自然里起居生活。
這樣的難度可想而知,為了能在大自然里活得舒坦,他們恨不得把家搬來:什么卡式爐、蛋卷桌、氛圍燈、投影儀只是基本操作,高階玩家已經(jīng)往手作、咖啡機、烘焙機、移動洗澡堂、折疊馬桶上卷,這樣一趟操作下來,垃圾能少就怪了。
△搬家式露營,人們越來越“卷”/ 圖蟲
不知從何時開始,露營圈早已形成一條心照不宣的“鄙視鏈”:做飯的鄙視點外賣的、過夜的鄙視不過夜的、裝備好的鄙視裝備差的……1.7萬元的帳篷、2000元的折疊椅、500多塊的休閑毯,好像沒有這些都不好意思出門。
人們在比拼中迷失自我,早已把露營的意義拋卻。露營把大自然的詩和遠方送到眼前,可不是讓你報以垃圾的。
人們因何露營
如果不算人類祖先為了從荒野中生存下來而搭建的印第安圓錐形帳篷,真正意義上的“露營”要追溯到19世紀(jì)。
據(jù)稱,“露營(camping)”一詞靈感來自于美國軍事營地。但撇開這重含義,露營本來就是為了風(fēng)和自由存在的。
△露營是一項很好的親子活動
1853年,一個名叫托馬斯·海勒姆·霍爾德(Thomas Hiram Holding)的英國人乘坐一列貨車穿越美國大草原,1900公里、沿途不間斷的露營令他對大自然風(fēng)光充滿神往。自此,他對露營的熱愛一發(fā)不可收拾,又以獨木舟和自行車為交通工具在美國和蘇格蘭高地進行一系列的露營旅行,并于1908年出版了一本凝結(jié)了自己一生的露營經(jīng)驗和心血的《露營者手冊》。
此書一出,立馬風(fēng)靡整個英國。在維多利亞時代晚期,歐洲貴族的男男女女興起一股“游船熱”,他們乘船而上,在河岸兩旁找高地露營,這被認為是“現(xiàn)代露營”的雛形,霍爾德由此也被認定是“英國乃至整個歐洲的現(xiàn)代露營之父”。
△Thomas Hiram Holding,現(xiàn)代露營之父/ wiki
幾乎在同一時期,美國人威廉·亨利·哈里森·默里 (William Henry Harrison Murray) 也同樣通過露營找到自己的“詩與遠方”。他畢業(yè)于耶魯,于1864年夏天在美國紐約州北部的阿迪朗達克山脈進行了一次露營旅行。在最開始,他只是習(xí)慣寫點什么,但5年后便出版了一本以“露營”為主題的《荒野歷險記》,自此,“露營即休閑”的理念正式在美國確立。
據(jù)統(tǒng)計,在默里這本書出版的那一年(1869年),阿迪朗達克山脈的夏季游客只有3000人。但在30年后的世紀(jì)之交,阿迪朗達克山脈每年夏天前來露營的游客已經(jīng)達到25000名。
△阿迪朗達克山脈 / travel off path
美國野營雜志《The Dyrt Magazine》在《美國休閑露營簡史》一文中指出,除了大蕭條和二次世界大戰(zhàn)之外,美國人都對露營表現(xiàn)出分外的狂熱,這種逃離工業(yè)、逃離城市、重歸大自然的生活方式在美國成為主流,汽車的發(fā)明更為露營打開新世界的大門。到1930年,全美國的露營人數(shù)已經(jīng)超過300萬人。
到了2019年,美國有超過62%的家庭(總共7880萬戶)每年至少露營一次。
△20世紀(jì)30年代,汽車的普及令越來越多美國人愛上露營 /《The Dyrt Magazine》
疫情讓人們失去旅行,但人類對大自然的渴望不會消失。于是,“露營”這種能在周邊親近大自然的旅游方式開始在中國風(fēng)靡起來,沒人能拒絕一拉開帳篷便見森林的瞬間。英國最著名的環(huán)保主義者戴維·貝拉米稱露營是“生物多樣性的綠洲”,由此可見,他認為露營是人類到大自然做客的一種方式,是一種環(huán)保的度假行為。
可是,當(dāng)露營孜孜不倦地把人類從鋼筋森林轉(zhuǎn)移到大自然的懷抱時,人們好像已經(jīng)忘記了自己的客人身份。
無痕露營,真沒那么難
當(dāng)然,把“垃圾留給自然”的這類返祖行為并不止在我們國家發(fā)生,它好像就是每個露營地的“頑疾”。
就在去年的復(fù)活節(jié)假期,距離澳大利亞墨爾本僅一個小時車程的奧特威國家公園被形容為“眼前的垃圾像長城”。大洋路海岸和公園管理局也估計,游客平均每天在 Lorne(羅恩,澳大利亞城市) 留下大約 10 袋垃圾,外加各種硬垃圾。
△去年復(fù)活節(jié),澳大利亞的奧特威國家公園堆滿垃圾 / ABC中文
英國、德國同樣逃不過這種命運。2020年,英格蘭林業(yè)局特地允許在諾森伯蘭郡設(shè)置4個露營點,結(jié)果垃圾成山。參加清理工作的林業(yè)局員工珍尼佛稱:“這就像一枚炸彈擊中了露營許可地——8頂帳篷、16把椅子、8個睡袋、1張羽絨被、枕頭和超過100個空酒瓶!
在國外,這種行為被人們稱為“蒼蠅露營(fly camping)”。一經(jīng)發(fā)現(xiàn),露營者可能會面臨罰款或者監(jiān)禁的處罰。
△留下垃圾被稱為“蒼蠅露營” / ABC中文
其實早在19世紀(jì)初,就已經(jīng)有人關(guān)注戶外活動對紅杉植被的影響,只是當(dāng)時的戶外活動并不十分流行。等到20世紀(jì)60年代,“戶外露營”呈爆炸式增長,人們開始關(guān)注公園、河流、荒野地區(qū)的承載能力并限制使用。到了20世紀(jì)70年代中期,美國林業(yè)署開始提倡無痕旅游(No Trace Travel)的概念 ,到20世紀(jì)90年代,正式歸納為“無痕山林(Leave No Trace)”。
“無痕山林”的概念可以被延伸為“無痕露營”,在2011年被引入中國。但難以置信的是,距離這一理念被引入已經(jīng)過去11年,還有不少人表示從未聽說。
△露營,不需留痕 / 圖蟲
“無痕露營”包括7個原則:事先充分的規(guī)劃與準(zhǔn)備;在能承受的地點旅游及宿營;適當(dāng)?shù)靥幚砝晃鹑∽咦匀恢械娜魏钨Y源與物件;降低營火對自然的影響;尊重野外生物;尊重其他旅行者的權(quán)益。
其中在“適當(dāng)?shù)靥幚砝敝芯陀幸粭l原則:把你走過的路、到過的地方,保持如同無人到訪。勿留下任何人類的影響,移走你曾待過的所有痕跡。
△綜藝《一起露營吧》也普及過“無痕露營”的概念 / 微博
如果你有食物殘渣,請用密封袋裝好并帶走,若然留下,對動物誤食和草地都是一種傷害;避免為了拍照好看的過度包裝,減少鋁罐、錫罐和玻璃瓶的使用;如果不得已使用明火,請用遠離草地的炊具代替營火,避免燒焦草地。
另外,還需降低噪音對大自然的影響;選擇堅固的地面露營,避免去脆弱、難以恢復(fù)的地表露營;選擇正規(guī)、有資質(zhì)的露營地,避免去荒蕪的山野叢林。
△請把自然還給自然
這才是人類在大自然里做客應(yīng)有的禮儀和態(tài)度,如果做不到,請別去露營(我們可不想在大自然面前丟臉)
| 還沒有對此評論! |
| 電話: |
|
| 電話: |
|
| 電話: |
|
| 電話: |
|
| 電話: |
|
| 電話: |
|
| 電話: |
|
| 電話: |
|
| 電話: |
|
| 電話: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