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好,歡迎來到重慶城鄉(xiāng)網! |
| 發(fā)布時間: | 2024/10/16 9:59:09 | 人氣: | 1879 |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不斷發(fā)展,在廣大的農村實現(xiàn)全民脫貧之后,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這個大課題就擺在人們的面前,需要我們下大決心去推進這項工作。為了進一步改善農民的居住條件和居住環(huán)境,之前在山東等地開展了合村并居的試點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合村并居,人也稱之為"合村并點",有的地方干脆直接稱之為合村并鎮(zhèn),甚至是合村并城。為了進一步加快城鎮(zhèn)化建設,改革原先相對分散的農居現(xiàn)狀,更是為了改善農民的生活條件,將有條件的農村進行適當?shù)暮喜ⅲ蕴岣咿r民的生活質量,這種試點還是很有積極意義。
合村并鎮(zhèn)的好處自然是毋庸置疑的,一是可以改善農民的居住環(huán)境,提升農村的幸福指數(shù),
二是可以置換出相對過剩的土地資源,激活農村生產資源,進而推動集約化農業(yè)生產,發(fā)展農戶村集體經濟。
三是可以改變空心村的現(xiàn)狀,解除外出打工來自家庭的滯絆,實施可以整合農村基層建設格局,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質量。實行合村并鎮(zhèn),是一項牽扯到國計民生的大事。因此上得到廣大農民朋友的理解和支持,就變得尤為重要。這里面既要充分考慮到農村幾千年的約定俗成,又要與新農村建設緊密聯(lián)系,聯(lián)動推進,這樣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當然,這是站在農村經濟文化的高度來認識合村并鎮(zhèn)這一歷史創(chuàng)舉,但是,在具體的推進中,農民朋友還是有著自己的顧慮,甚至于反對這件事情。究其原因,不外乎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長期的生活習慣,難舍熱土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思維模式,很難改變。盡管“合村并鎮(zhèn)”所規(guī)劃的社區(qū)很是規(guī)范,一改原先的臟亂差的生活環(huán)境。甚至是國家免費給農民蓋房子住,所有的值得期望的大好事,在這樣的戀家情愫面前,并未能博得農民的歡心。二是傳統(tǒng)的思想根深蒂固,舍棄自己甚至幾代人的居住老屋,這在農民尤其是老一輩的農民來說是不可以接受的。不過想想也是,一直處在散居的老屋,房前屋后還可以種點菜,養(yǎng)豬羊等家禽,一旦到了新的社區(qū),這一些方便都沒有了。
三是金窩銀窩不如自己的窮窩,有點老房子甚至是即被傳承下來的,離開了這里,就如同與自己的先人們越來越遠,這也是部分老人不愿意離開的內在因素。
第四也是最主要的,到了新的社區(qū),離自己的責任田畢竟會遠了,下地干活也不方便。再加上自家的農機農具也需要有地方安置,原先的鄰居也都換了面孔,即便是吃飯串個門都成問題,所有的這些導致農民對于合村并鎮(zhèn)有一定的抗拒心理也屬于正常。應該說,從發(fā)展的角度來看,新農村建設是發(fā)展的大勢,建設新的農村社區(qū)也是時代的要求。
也正是因為要把好事辦好,就一定要從農民的角度來想問題,而不能把好事強加給他們。
| 還沒有對此評論! |
| 電話: |
|
| 電話: |
|
| 電話: |
|
| 電話: |
|
| 電話: |
|
| 電話: |
|
| 電話: |
|
| 電話: |
|
| 電話: |
|
| 電話: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