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周三的傍晚,明薇都會準時按下北京市順義區(qū)一戶高檔住宅的門鈴。8歲女孩文彥就藏在門后,接下來的三個小時,她們將一起做手工、復(fù)習功課,或者僅僅是在臥室里聊天。
在這個被稱為“家”的空間里,明薇的角色模糊而復(fù)雜——她是女孩家長付費聘請的老師,是陪玩的姐姐,有時,是不經(jīng)意間被呼喚的“媽媽”。
在過去的一年里,明薇接觸過8個這樣的孩子。這些家庭有著相似的輪廓:父母事業(yè)繁忙,時間稀缺。家長們不僅希望陪讀老師能夠給孩子知識上的啟蒙,同時希望能填滿父母難以兼顧的時間。
在工作與家庭中艱難尋找平衡的家長們,將育兒“外包”給像明薇這樣的大學生。這些大學生陪著孩子做作業(yè)、讀繪本、學拼音、捉迷藏、出門玩耍,有時還需要在家中將孩子們哄睡。與注重課業(yè)輔導的家教不同,陪伴服務(wù)有更多情緒投入、更多情感交流。
而在家長們這邊,問題被暫時解決了,但大部分母親卻并未感到安慰。最好的育兒應(yīng)該是親力親為的,有受訪者說,“我們做父母是失職的!
▲2025年8月8日,山東青島,小朋友們在志愿者的陪伴下做游戲、下圍棋、閱讀圖書等活動,緩解轄區(qū)內(nèi)職工家庭“帶娃難”,豐富孩子們的暑期生活。圖源IC
“無痛當媽”
明薇與文彥的緣分始于2024年下半年。
彼時,明薇剛大學畢業(yè)不久,住在北京市順義區(qū),暫時沒能找到工作。但很快她就發(fā)現(xiàn),住在附近的家長們有不少育兒“外包”的需求:他們時間匱乏,渴望有人進入家庭承擔一部分父母的工作,陪伴孩子,“德智體美各方面都要培養(yǎng)一下!
雖然明薇之前連家教都沒有做過,但早年間考了教師資格證,也喜歡孩子,看到那些在她輔導下被訂正的作業(yè)本會有成就感,自認“與孩子在一起的時光是治愈的”。
第一次面試時,文彥的母親開誠布公:她有自己的事業(yè)要忙,無法花太多時間陪孩子。明薇猜想,或許是自己展現(xiàn)出的語言表達能力、細致耐心的性格打動了對方,當然,還有她的外形——“她說想找個稍微好看一點的,因為誰帶孩子,以后孩子就長得像誰。”
工作很快確定了下來,具體內(nèi)容是:每周三上門一次,一次3個小時。這位年輕的母親將明薇拉進一個工作群中——這個家庭里還有另外兩位家庭老師負責更具體的課業(yè)輔導。而明薇的主要職責是統(tǒng)籌性的工作,她需要根據(jù)學校教學內(nèi)容制定計劃,承擔起家校溝通的橋梁,并對女孩的性格養(yǎng)成進行一定的引導。
第一次和文彥見面,女孩因為害羞而躲在桌子下不肯露面。明薇想起孩子母親的囑咐,將孩子培養(yǎng)得開朗一些,“至少見人要打招呼!
在明薇看來,文彥膽怯,對人慢熱,甚至有些孤僻,常常自卑。這是明薇后來在一次次與文彥的相處中得出的結(jié)論。
她們會在周三傍晚一起做學校留下的手工作業(yè),有時看女孩狀態(tài)不好,她會帶著女孩到附近走走。一個月后,女孩開始愿意向明薇吐露學校里的事。兩個人關(guān)系更親密后,明薇主動糾正了稱呼:起初孩子叫她“老師”,她讓孩子改為姐姐。
明薇很少再見到她的母親。每周上門前,孩子的媽媽會在群里發(fā)送學校當周的學習內(nèi)容,也會將學校老師的反饋傳遞給她:“孩子最近可能有自己的想法,要多和她交流一下;孩子最近上課總是開小差,你問問孩子是怎么了!
明薇會每周撰寫工作日志,記錄當周內(nèi)容與孩子情況,但鮮少收到家長有信息量的回復(fù),多半是一句:“辛苦老師,孩子這塊需要你費心!
一次陪伴三小時收入僅三百元,但明薇不太在乎,“我很喜歡這個孩子,想要多陪陪她!蔽膹┬哂谜Z言表達愛,但總會將學校里做的手工——黏土蛋糕、扭扭棒、手工本子——珍重地在她到來時展示。時不時地,文彥會輕輕牽住她的手。如果可以,明薇希望能陪伴文彥一輩子。
從去年年底至今,明薇接觸過8個孩子。這些家庭的父母無不以事業(yè)為重,孩子們也大多內(nèi)向。即使她對每個孩子都付出了十足的耐心,內(nèi)心深處卻始終縈繞著一個想法:如果是父母親自來帶,效果或許會更好。
▲社交媒體上,家長們在尋找陪讀服務(wù),大學生們在尋找兼職。某社交平臺截圖
大學生帶娃
像明薇這類提供陪伴式服務(wù)的大學生,正成為大城市家庭教育生態(tài)中一個悄然興起的群體。
延影22歲,今年9月來到北京讀研后,她試著在社交平臺上找一份提供陪伴服務(wù)的兼職。她曾做過更注重課業(yè)輔導的家教,但她還是更傾向于陪伴服務(wù):跟孩子玩耍更輕松,也有更多情感交流。
此前在東北某省一座邊境城市,她帶過一個四年級女孩。家長工作太忙,孩子一個人在家。她理解家長找她的原因:“大學生比育兒嫂素質(zhì)高,性價比高!
剛接這個單子時,孩子的母親并沒有制定嚴苛的學習計劃,“就是輔導作業(yè),預(yù)習復(fù)習! 延影從陪寫作業(yè)開始,之后兩人一起畫畫、玩耍。后來關(guān)系好了,延影發(fā)現(xiàn),孩子會提前完成作業(yè),只為和她多玩些時間。
到后來,母親已對課業(yè)不再多問。延影會主動發(fā)送當天作業(yè)情況,但不提及陪伴孩子玩耍。不過延影想,家長對這些都是清楚的。
她說東北人“看破不說破”:“她知道你帶著孩子玩,但不會明說,還是希望你以輔導為主,但實際上也愿意你陪著孩子玩!
每天晚上,延影會從女孩的興趣班接她下課,之后在家中常常待到9點多鐘,將女孩哄睡。當她離開時,孩子的父母往往還沒到家,“孩子媽媽在家里裝有監(jiān)控,有時候會看我們在家干什么!
她幾乎與那個女孩度過了整整一年的課后時光。她們在夜晚的街道溜達,周末去游樂場玩耍。延影常覺得女孩“可憐”:“雖說家庭條件好,但父母沒辦法給她太多陪伴,她有很多想法沒人分享,只好跟我說!
一年多來,延影只見過孩子媽媽兩次。這對做生意的父母工作繁忙,母親大多通過家中監(jiān)控或孩子口中了解情況。
吳風23歲,在今年年初拿到研究生錄取通知后,就在家鄉(xiāng)華北某省省會城市找到一份接送孩子的工作。在這個準備升學的空當,她希望找一些輕松的兼職賺一些零花錢。熟人介紹,時薪80元,要求簡單:每天把孩子從學校接回,輔導作業(yè),之后陪玩一會兒,不要讓孩子總看電視或手機。
吳風帶著這個一年級小女孩拼樂高、做手工、畫畫、玩游戲,在樓下跑跑跳跳。兩人后來關(guān)系親近,女孩會把學校里發(fā)的零食悄悄帶給吳風。
今年春天,在北京某高校讀書的蘋果接到一個幼升小的單子。一個打印店老板娘聯(lián)系她,希望為孩子制定幼升小學習計劃:讀繪本,認識簡單漢字,學習20以內(nèi)加減法,掌握基本英語表達。
蘋果就在打印店一角開始教學工作。說是上課,但五歲多孩子并不能完全理解這個大姐姐為什么會出現(xiàn)在這里,“她以為是這個姐姐過來陪她,一起學點東西,大部分時候,我們還是在玩游戲!
▲今年秋天,延影來到北京讀研后,又為自己找到了帶孩子寫作業(yè)的兼職。受訪者供圖
“不找一個幫手,我會崩潰”
選擇將育兒“外包”的家長們面臨著相似的困境:他們身處一二線城市,工作繁忙,長輩雖然能搭把手,但難以完全承擔育兒責任,傳統(tǒng)的育兒嫂在文化知識上稍有欠缺,孩子需要啟蒙陪伴,大學生們有文化、有空閑,看起來是最好的選擇。
陳礪不到40歲,就職于北京一家互聯(lián)網(wǎng)公司,孩子即將升入大班。工作日里,她陪伴孩子的時間只有早晨20分鐘:每天七點半孩子起床到上學前。她幾乎每晚都要在十點半之后才能下班,回到家時,孩子已睡著。
陳礪自稱“小鎮(zhèn)做題家”,在激烈的學業(yè)和工作競爭中勝出,躋身互聯(lián)網(wǎng)大廠,拿到優(yōu)越的待遇,在北京安家立足。但壓力并未因此而停止,繁忙一直延續(xù)到孩子出生之后。
孩子由奶奶帶大,現(xiàn)在,不到五周歲的孩子精力旺盛、好奇心蓬勃,奶奶不擅長學業(yè)教育。一方面,她希望有人帶著孩子打發(fā)幼兒園放學后的時間;另一方面,她想請來大學生老師做幼小銜接,也能解答部分科學疑問。
她打聽過,真正有多年教學經(jīng)驗的家庭教師費用高,且更傾向于應(yīng)試輔導。她的需求不在此,大多時候只需要老師來陪玩。
最終,她選擇了離家較近的一所重點高校的男生。
陳礪沒見過這個男生和孩子在一起的樣子。男生來家里時,她還沒下班。她準備了學習機,請大學生陪著孩子學習。她還買來英文繪本、俄羅斯方塊。一次兩小時,一小時知識輸入性學習,剩下時間“愛干嗎干嗎”。
博士在讀的沈未面臨相似的情形。沈未的畢業(yè)論文截止日期就在當前,她幾乎每晚熬夜到凌晨兩三點,頭發(fā)大把掉,學業(yè)令她焦頭爛額。不找一個幫手,“我覺得我會崩潰!
孩子常常沒有玩伴,她覺得“太可憐了”。沈未伏案于桌前,孩子會纏著她玩捉迷藏,但她實在無法抽出太多時間陪孩子玩耍。他們都在高校求學工作,正是艱難的爬坡期。
能夠?qū)⒑⒆咏拥缴磉厯狃B(yǎng)已經(jīng)是她和丈夫盡到的最大努力。此前,快4歲的女兒被放在老家教養(yǎng),女兒隔著屏幕對她唱幼兒園里學會的歌曲,“媽媽我愛你”,母女兩人隔著視頻流眼淚,那之后,一家人才終于團圓。
沈未最終選擇雇用一位大學生“陪玩”。她定位清楚:大學生比較單純,大小孩和小小孩或許能玩到一起去。她沒有做任何硬性規(guī)定:出去玩、在家講故事、玩拼圖,“怎么樣都可以,只要孩子高興!彼谏缃幻襟w發(fā)招募,迅速有幾百人給她發(fā)私信。
家里很快來了一位大學生姐姐,看到孩子在大學生姐姐陪伴下心情愉悅,沈未覺得自己的愧疚感也沒那么重了。
在一家科研單位工作的劉銘不到40歲,家中有三個孩子:老大7歲二年級,老二4歲讀幼兒園,最小的剛2歲。為照顧孩子,她曾停工一年,之后返回職場。家里有奶奶幫忙照料,但奶奶歲數(shù)漸長,劉銘需要對家里大小事宜重新統(tǒng)籌安排。
養(yǎng)育這三個孩子過程中,劉銘聘請過育兒嫂,也請過住家阿姨和家庭教師,在育兒“外包”上做了許多努力,但一直未能給這個家庭找到最優(yōu)解。
9月上旬,劉銘為最小的孩子請來一位大專畢業(yè)不久的女孩做陪伴師,聘用時間是每晚五點半至七點半。她希望將年事已高的奶奶從育兒中解放出來,女兒也能有人陪著畫畫、復(fù)習幼兒園里學到的英文。
▲今年上半年,一位家長找到蘋果,希望她能為幼升小的孩子提供助力。受訪者供圖
“至少心理上是安慰了”
劉銘也想親自陪孩子,但孩子太多,她實在抽不開身——每個傍晚,她需要帶著兩個大的孩子到羽毛球場,哥哥寫作業(yè),弟弟打羽毛球,周天,她為兩個大孩子安排了6節(jié)網(wǎng)課,上網(wǎng)課能節(jié)約接送的時間成本,但她還是需要陪著寫作業(yè),閱讀、練英語。往往半夜才能有自己的時間。
劉銘照顧孩子細致。在紙上畫畫,她擔心燈光不足,又要考慮近距離用眼,干脆在家里安置了一塊黑板一塊白板。這些她都告訴來家里的陪讀姐姐,要她也注意起來。孩子在玩玩具時,她希望能把古詩放出來,“主要也是為了磨磨耳朵!
劉銘太清楚,真正好的教育一定是親力親為的,無論是奧數(shù)、英語啟蒙還是閱讀。她重視教育,也曾與教育專家溝通、關(guān)注教育博主,“一定是父母陪伴效果最好,但我們家實在人手不夠,只好退而求其次,找外面的優(yōu)質(zhì)資源!
盡管受訪的母親們強調(diào),她們將大學生們請來的首要目的是“陪伴”,但其實更希望孩子能從大學生哥哥姐姐身上學習到更多課業(yè)知識。劉銘說,“如果只是為了看著孩子,我隨便找個人,只要不出事就好!
即便是最“佛系”的家長,也無法抵抗周圍環(huán)境的影響,不“雞娃”能行嗎?不能連高中都不上吧?總要做些努力吧?她們在讓孩子健康快樂成長和“要不還是提前學一學”之間反復(fù)搖擺。
蘋果明白家長請她來的理由。她在北京一所985大學讀書,家長認可她應(yīng)試教育的經(jīng)驗,但更多地,“應(yīng)該主要是緩解家長的焦慮!
這種焦慮無時無刻不在蔓延。蘋果聽過家長拿自己孩子和別人家孩子比較:“人家已經(jīng)可以開口說英語了,我家小孩還沒有接觸過。”
蘋果在這個孩子身上感受到父母的無措,這對來自外地的父母沒有精力照顧孩子,又受限于自己的文化水平,但身邊人的孩子都在往前走,“他們只能求助于外界,能夠讓心里好受點。”
陳礪也有類似的感受,她自認是“佛系”的家長,只希望能在幼兒園階段保護孩子的好奇心,但沒辦法不被周圍的人影響。她看到,孩子幼兒園同學們的父母正各盡所能:有人換到教育資源更好的學區(qū),有的上幼小銜接班,有的媽媽辭職在家全職帶孩子做輔導。
“100以內(nèi)的加減法要會吧,乘除我還不知道,多少個漢字我也還沒搞太清楚,但一年級絕對不是從零開始的!彼慷门笥讶镆粋連續(xù)打卡一年多的孩子,年紀和她的小孩一樣大,已經(jīng)會讀英文原版繪本了。
陳礪一開始以為,這種遙遠的刺激不足以動搖她的初心,但很快刺激來到了眼前,在幼兒園群里,群主每周將老師講的內(nèi)容整理成文檔,供家長學習:成語接龍、故事、簡單漢字組詞。陳礪一開始覺得自己孩子還小,跟不上無所謂。她甚至連學習文檔都沒打開過。但有一次她去幼兒園聽課,發(fā)現(xiàn)別的孩子都能跟著背。從那以后,她也下載了文檔,帶孩子復(fù)習過幾回。
陳礪一方面覺得孩子到了要學習的年齡,需要培養(yǎng)學習習慣,但另一方面,她擔心過早進行知識性學習會傷害興趣,應(yīng)該以玩為主。猶豫中,她將時間安排為一小時玩一小時學。
她沒有為上門的大學生安排過重任務(wù):半年內(nèi)學會拼音,英語每天學習20分鐘。她對自己做好預(yù)期管理:“我們也沒花那么大力氣,別最后上不了高中就行。”
陳礪尚不知道請來的這位大學生究竟能多大程度解決孩子的問題,“效果還不是很顯著,但我心理上是安慰了。”
家長們努力為育兒焦慮尋找出路,但即使做了那么多嘗試,似乎又總會出現(xiàn)新問題。作為三個孩子的媽媽,劉銘已經(jīng)感受過家教陪伴市場的混亂。她發(fā)現(xiàn)請來的要么是“小白兔”,要么是“老油條”。她希望有一個準繩來規(guī)范這個市場:“這的確是剛需,市場龐大,家長愿意出高價換取高質(zhì)量的陪伴,但請來的老師,人品、德行、學識、能力都要匹配得上!
她觀察到,很多大學生本身也是孩子心態(tài),不少人直接告訴她,就是為了賺幾杯奶茶錢,干點什么總比干待著強,大學生家教陪伴流動性大,也不保證規(guī)律性。
即使找到了相對合適的陪伴師,劉銘也不敢提出太多要求,怕對方因約束過多“直接跑了”。她只要求陪讀姐姐能告訴她每天的工作安排,孩子有什么變化能夠及時溝通。她會提前準備好要讀的繪本、玩具,以柔性的方式拿到想要的結(jié)果。
現(xiàn)在,她已經(jīng)努力放平心態(tài):“合則長久,不合就拜拜。對于一下子能干一年,我已經(jīng)不抱希望了!
“我覺得我們做父母有些失職”
即便暫時找到了解法,母親們在采訪中還是不斷表達對孩子的愧疚,陳礪說,“我覺得我們做父母有些失職!
沈未在家鄉(xiāng)帶著女兒到兩歲多,才重新回來上班。但母女分隔的一年多里,女兒總是在視頻里“眼淚吧嗒吧嗒流”,F(xiàn)在把女兒接到身邊,工作日的白天,孩子被送到幼兒園,傍晚到家后,她把4小時時間留給女兒,到晚上10點之后再開始干活。
生活與工作難兩全。陳礪自覺無法再找一份比目前薪資待遇更好的工作。她說,自己已快到互聯(lián)網(wǎng)公司的“退休”年紀,趁還能賺到錢的時候多賺一些,等她真的從互聯(lián)網(wǎng)公司“退休”,就有大把陪伴孩子的時間。
劉銘自認已為孩子做出巨大讓步。她在老大出生后換了一份假期更多的工作,將大量精力用在育兒上,但時間仍不夠用。她已覺得自己盡力了,“對孩子我一點都不愧疚,我愧疚的是我為了他們改變了自己的事業(yè)軌跡,從我事業(yè)的舒適區(qū)離開了!
劉銘在工作中見過那些勤勉且做出成績的前輩女性。年輕時,她們不必拿這么多時間操心孩子,一心撲在事業(yè)上,沒人覺得需要為孩子額外犧牲什么,但孩子們也都成才了。但這是她見到的為數(shù)不多的事業(yè)與孩子教育雙豐收的典型。她現(xiàn)在快40歲,沒見到身邊哪位同齡人能夠復(fù)制前輩的路線:“我覺得一定要舍棄一部分的,因為人的精力就是有限的,即使我選擇了很好的外部資源,也需要在前期做大量的統(tǒng)籌、溝通、協(xié)調(diào)工作!
沒生孩子前,劉銘看到姐姐為孩子報課外班、請輔導老師,接送孩子上下學苦惱時并不理解:“我們那時候也沒有這些,你這樣是不是太溺愛!敝钡阶约荷⒆,劉銘發(fā)現(xiàn),時代確實變了。
劉銘曾羨慕一個同事生孩子生得早,“之后有大把時間去忙自己的正經(jīng)事!钡F(xiàn)在不再這樣想了:“無論什么時候生,你總有當下要面臨的難題!
劉銘也自我反思,能夠滋生出陪伴師這個需求,“是不是還是我們太貪心了,既想要事業(yè),又想讓孩子有高質(zhì)量的陪伴,所以一定要引入外部力量!
大學生們也有著自己的困惑,長久的陪伴時常模糊了界限。有兩次,文彥直接喊明薇“媽媽”,一次是興奮地邀她去看自己的畫作,一次是類似的忘情時刻。
明薇一開始以為是自己聽錯了,后來再一次聽到,她確信耳朵里傳來的聲音的確是“媽媽”。她感受復(fù)雜,傷心、難過,也有一絲對孩子的憐憫。她從孩子口中得知,在所有家庭成員里,文彥最喜歡爺爺,其次是奶奶,“最不喜歡的就是媽媽”,連家里的阿姨都比媽媽更親近。
“我可能比不上媽媽養(yǎng)的一條狗”,文彥曾看到,媽媽曾請假帶狗打疫苗,卻沒有請假參加她的家長會。
明薇試圖安撫文彥:“媽媽其實很愛你,不然她不會生下你。只是媽媽有自己的追求和愛好,放在你身上的時間沒有那么多。”
女孩在她的安慰中流下眼淚。明薇感受到母女關(guān)系的變化:女孩開始看到媽媽回家時主動投懷送抱,媽媽也從一開始的些許躲閃到后來坦然接受。
延影和女孩之間的相處也并不總是愉快。她在老師、姐姐、朋友和服務(wù)者的身份間輾轉(zhuǎn)騰挪,女孩會玩笑似的索要她的手機,但手機常常有去無還。為了將手機牢牢攥在自己手里,女孩在屋子里跑來跑去,或鉆進床底,不想被捉到。
延影不想太嚴格:“很嚴的話她會告狀,也會不喜歡你!毖佑安辉甘ミ@份工作,到最后,她只好嚴肅地告訴孩子:“你再不把手機還給我,我會認真和你媽媽反饋,我明天就不會再來給你上課了!
家長們都清楚,育兒“外包”只是退而求其次的選擇,但大多數(shù)人沒有辦法獲得更優(yōu)解。
吳風的雇主、一位忙于工作將接送孩子“外包”出去的媽媽在一個半月后給吳風結(jié)清了工資,不再聘用她了——這位媽媽調(diào)動了工作,這樣能夠早些下班,陪孩子度過每一個放學后的黃昏。